12月27日下午,湖北省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一届第六次会长办公会在深圳交易所湖北资本市场培育基地成功召开。湖北证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奇超、湖北证监局私募基金监管处处长刘艳出席会议。
协会会长、湖北省高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黎苑楚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副会长有:武汉东湖国隆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永新、武汉东湖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艾娇、楚商(武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李娟、武汉华工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朱松青、华人创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邝远平。参加会议的副会长单位代表有: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何文熹、天风天睿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军、湖北宏泰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周曙、长江成长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唐小伟。监事长武汉天堂硅谷科技创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夏铮和副秘书长廖梓雯列席会议。
本次会议还邀请了6家理事单位代表参加,分别为湖北国翼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佟德瑞、湖北同富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颜陈龙、湖北珞珈梧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庚、武汉昭融汇利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孟华、武汉美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风控总监喻建华、燧石投资管理(武汉)有限公司董事长史纲。
本次会议由会长黎苑楚主持。根据会议议程,首先由副秘书长廖梓雯汇报了协会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然后审阅了《私募机构服务上市倍增专题座谈会初步方案》、《湖北省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财务情况》和《湖北省私募基金行业2021年度合规风控自评与社会责任评选结果》。
在发言环节中,与会人员逐一发言,分别介绍各单位的发展情况以及推动湖北私募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并就会议事项各抒己见,对协会工作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
邝远平提出,协会应组织会员单位走进地市、走进乡村,发挥行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加强与省内外同业协会的沟通,实现共同进步;艾娇提出,应密切关注创投和私募股权转让市场,组织会员单位赴交易所学习交流。下一阶段应聚焦“投资”和“经营”两个关键词,打造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魏永新提出,湖北私募行业要更注重经营和业务方面的发展,加强财政支持以及人才的引进;周曙提出,应学习北上深等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采用市场化机制吸引产业,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人才,提高创投活跃度;朱松青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基金规模,联动省市区基金关注如何挖掘早期项目,并引进外部优秀机构;李娟提出,应该引导投资机构回归行业本质,组织细分阶段、走进地市的投融对接活动,加强与清科、投中等机构的合作;何文熹表示,湖北本地缺乏明星PE和品牌投资,需探讨如何加大产业投资,引入优质产业和头部私募机构来湖北落地;张军表示,应积极和政府加强沟通,鼓励本地私募机构加大对湖北市场的投资,集合力量,为湖北拟上市企业赋能;唐小伟提出,要积极创造机会,进一步促进会员单位之间的互动及合作;夏铮提出,应重点关注行业长期募资难和引导基金规模下滑等问题,通过开展座谈会、组织活动提升行业活跃度,通过解决行业痛点体现协会价值;理事单位代表佟德瑞提出,应加强和省内各行业协会的交流,提升从业人员对不同行业的认识,积极开展行业研究和产业链研究。
本次参会的6家理事单位中有3家证券类私募机构,会上他们谈到在湖北发展证券类私募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恳请政府及监管部门给予一定支持。
最后,湖北证监局吴奇超副局长进行总结讲话,对参会机构和协会工作提出“五个一”的要求:一是紧扣一个主题——“高质量发展”。要深刻领悟“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抓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不断提升湖北私募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坚守一个定位——“真私募”定位。以坚守真私募,打击“伪私募”为定位,严格规范募投管退全链条各环节运作,支持真私募,打击乱私募,坚决出清伪私募,推动形成良好市场秩序和行业生态。三是厚植一种文化——“合规、诚信、专业、稳健”。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发挥各参会机构的“头雁”作用,共同营造良好行业文化。协会多举办能够代表、引导行业文化建设的活动,加强行业优良文化传承。四是坐实一个平台——“交流对接”平台。积极发挥协会的桥梁作用,做好政企对接;加强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沟通合作;发挥上海、深圳和北京三个证券交易所及新三板的功能和作用,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更加精准的投融对接,帮助私募机构和中小企业互利共赢;发挥各专委会专业优势,集中行业力量深入开展行业研究,通过协会平台及时传达行业声音。五是承担一种义务——“深耕湖北”。立足湖北、扎根湖北,思考如何发挥好湖北的科教优势助力产业升级,体现中部特色。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组织开展基金小镇集聚放大作用等主题调研,吸取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成功经验,为我省私募行业下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接下来,协会将切实融入各位领导所提建议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强协会治理结构和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自律服务传导效能,引导行业守正创新。